□殷 宪
1999年,我在大同市井间见金代朔州王宗彦、王兴庆、王兴福三兄弟墓志,并得藏墨拓,无论是志主行状还是墓志书法都有较高的价值,兹考述于后。
三志录文如后:
1、《王宗彦墓志》,上缺角略呈碑形,下有榫,高97厘米,宽60厘米,志文23行,足行32字,凡585字。
篆额:故朝奉大夫王公墓志
颍川张百世撰
朝列大夫前平阳府推官赐紫金鱼袋张崇书
征事郎、易州易县丞赵诛题额
公讳宗彦字子美,朔州鄯阳人也。曾祖寿、祖惟孝,皆隐德不仕。父珪,六宅副使,检校/右散骑常侍、飞骑尉,公即六宅之长子,妣太原县太君张氏。公性禀刚直不挠,执规/持矩,未甞以声色忤物,少笃志于学而又乐亲师友,朝夕诵说不倦,遂博通坟典。竟/以进士中保定(大)二年丙科,授秘书省校书郎,调西京怀仁县簿,再迁大理评事,判武/州军事,就差枢秘院书令史,迁文林郎,秘书省秘书郎,借绯。公任职明敏,论事该通。朝廷之间皆爱其有可任之才也。遂改枢密院房长迁秘书丞兼殿中侍御史,丁六宅忧免。丧超,迁金部员外郎,河东北路钱帛都勾兼监察御史,借紫/。未几以母丧去官。服除迁奉直大夫,平州观察判官。时太守皇族挟贵席宠,公进/谒责以跪礼。公不从。以他事相窘。公曰幕官与太守同事,岂有跪见之礼,毅然终莫/能屈,其刚直大率如此。累迁朝奉大夫,赐五品服,擢河东北路总判兵马。皇统五年/四月八日,以疾终于官,享年五十。公居家以孝友著闻,接物以诚恕。临政确然有守/,不可溷以私。吏畏民爱,居官所在著绩,声名远振。又性喜宾客,与人交有始终,乡党/敬慕之。公始合姓延氏,早亡。继室以崔,生一女,适承信校尉张天益。再娶丁氏,一男/,灌,敦武校尉,一女适昭武大将军虞嘉福。三夫人皆封太原县君。以贞元元年十月/五日将葬于孝义乡永乐原。公之弟武功与承信以先兄朝奉行状求志于颖川张/百世。仆虽不能文,然喜称儒者之为。谨摭其大旨而直书之。铭曰:
克勤克孝,于先有光。不折不挠,君子之刚。乐施好士,临政允藏。未及中寿,天实为之。如何不朽,勒铭玄碑。
2、《王兴庆墓志》,碑形,高57厘米,宽35厘米,志文16行,足行21字,凡305字。
篆额:故忠武校尉王公墓志
公讳兴庆字善长,朔州善阳人。曾祖寿、祖惟孝皆隐德/不仕。父珪,六宅副使、鄯阳令,右散骑常侍,飞骑尉。妣太/原县太君张氏第三子也。公以军功补忠翊校尉,累迁/忠武校尉、云骑尉。公少倜傥有大志,乐施好士,不以财/物介意,治家有节法,赏能罚过必当,为可以施於政者。/亲族内外,皆敬爱之。性乐闲居,不愿靡仕。喜与亲友从/游,天不假年,名位止此。悲夫,天德三年七月九日以疾/不起,享年四十有七。公合姓于郑,生二女一男。长女适/内供奉班祇候杜守道,次女落发从空门教。男渥,习进/士举。渥以贞元元年十月五日之吉,将卜茔于孝义乡/永乐之原,求铭于颍川张百世。曰先君掩圹有期,而玄/堂之铭未立,惧无以垂后,敢以为请。仆既乐闻忠武公/之为人,义不可辞,乃为之铭曰:
绳己以義,接物以仁。投闲溷跡,不屈其身。天不假寿,有志曷伸。流泽弗斩,式昌后人。
3、《王兴福墓志》,上缺二角,略呈碑形,高75厘米,宽46厘米,志文23行,足行34字,凡726字。
篆额:故致仕明威將軍上騎都尉太原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前應州軍資庫使王公墓誌/
公諱興福,字仲祥,其先太原人,後徙朔方今為朔州鄯陽人也。曾高祖守元,曾大父壽,大父惟孝,皆/隱德不仕。皇考珪,六宅副使、鄯陽令、右散騎常侍、飛騎尉。妣太原縣太君張氏,有子四人,公/即六宅之第二子也。公姿質雄偉,少有大志,以孝友見稱。始於亡遼保定(大)三年,從父命,與/故朝奉兄宗彥,遠詣海濱王行在所祗應陪扈,至德興間,復部卒伍,屢有勳效,特授左承制。/迨本朝,監朔州錢帛庫,改遷太子衛率府副率,充蔚州商稅都監。時丁父憂,服除,皇/統元年承兄奉政大夫蔭,補換忠武校尉,任雲內州倉庫使,三遷至武德將軍,復改蔚州/軍器庫使兼知作院公守官。蒞事素以忠謹聞於朝廷,移充應州軍資庫使,重遷至/宣武。凡所歷任,皆有能名,深為故右丞蘇公見知。時正隆二年,徭役方起,公概然知止,思/退齊家,乃乞致仕。朝省聞之者,皆謂,貪榮冒寵,目今皆是,如公早休官,世所未有。/遂超加顯武,累遷至明威將軍。及歸,復增大門閭,廣闢土產。家僮千指,力擬封君。然所供/己者,止從於菲薄;所奉族者,舉令于豐厚。鄉黨共推其孝義。聞其風聲者,竟語公遞為規/戒。時復會聚親舊,相與遊宴,不以貴賤賢愚有間,悉與之均禮。人有緩急,無不應其所求。/正隆五載,歲方大饑。民食流屮之實,野有餓莩。公獨出廩粟以賑貸之,賴以全活者數千/人。故長者之譽,以此著聞。公德性寬厚,不輕然諾。貴而無驕,富而好仁,古君子之流也。公/享年七十有二,越大定九年八月二十日以疾終於家。公先娶李氏,封太原縣君,預亡,有/子曰滌,業進士舉,早卒。後合姓于陳氏,續封太原縣君,亦先逝。生一女二子,長女適修武/校尉李居仁,現平涼府新城鎮商酒都監。女男長曰浹,修武校尉前武州下寨子商酒都監/兼煙火;次男汭,保義校尉,見蔚州商稅同監。孫男五人,長鄭吃,余尚幼。即以其年十月初三/日,將袝葬於孝義鄉永平原,弟侄等求公幽宮之銘于鄉人魏宗元,辭不獲已,乃為之銘曰:/
偉哉王君,德齊古人。天資孝友,鄉党稱仁。/守官蒞事,忠謹是循。懸車之後,增大其門。/賙濟乏困令譽存存。袝葬協卜,慶貽後昆。
一、墓主人的行迹
王氏兄弟三人,宗彦、兴庆、兴福,皆朔州鄯阳人。二弟《兴福志》云,其先为太原人,后徙朔方,高祖王守元、曾祖王惟孝、祖王寿,皆“隐德不仕”。王氏三兄弟之父王珪,辽末曾官六宅副使,检校右散骑常侍、飞骑尉。六宅副使,《辽史》失记。据两《唐书》,年长的皇帝诸子分居并置“十宅”、“六宅”分院居住,朝廷专设十宅使、六宅使管理诸宅院事务,后只称六宅使、六宅副使。宋辽金皆因之,故宋孙逢吉《职官分纪》曰:“唐置十宅、六宅使,以诸王所属为名,或总云十六宅,后止曰六宅。”《金史▪赵兴祥传》有 “(赵)兴祥乃归国,从宗望伐宋,为六宅使”句。关于六宅使、六宅副史的官阶,史籍无载,惟《宋史》有“正使为大夫,副使为郎”,“副使以员外郎以上历三路转运及六路发运使充”等记载。郎官应为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员的统称,据《金史▪职官志》《六部条》,“郎中二员,从五品。员外郎,从六品。” 《金史▪百官志三•按察司条》又云,“泰和八年十一月,省议以转运司权轻,州县不畏,不能规措钱谷,遂诏中都都转运,依旧专管钱谷事,自余诸路按察使并兼转运使,副使兼同知,签按察并兼转运副,添按察判官一员,为从六品。”关于散骑常侍,唐宋为正三品,辽金皆设左右散骑常侍,但未言品秩,王珪显然未入第三品之列,右散骑常侍当为虚衔。鄯阳令自是七品衔了。关于飞骑尉,《金史·百官志》中有“正六品曰骁骑尉,从六品曰飞骑尉”的文字,这样王珪便是辽金之际六品上下的中级官员了。
长子王宗彦,初授从七品的秘书省校书郎,复为正八品的西京怀仁县主簿,后来的大理评事和武州军事判官也还是正八品上下。入金后,官枢秘院书令史,文林郎,秘书省秘书郎,借绯。据《金史▪百官志·六部条》:“正八品上曰文林郎,下曰承事郎。”《百官志▪秘书监条》又云: “秘书郎二员,正七品。”可知入金早期官正八品至正七品。又,唐宋时规定官员的服色,三品以上服紫,未至三品者特许服紫,称为“借紫”。入金后第二阶段,王宗彦升为枢密院房长迁秘书丞兼殿中侍御史。丁父忧后,迁金部员外郎,河东北路钱帛都勾兼监察御史,借紫。《金史》无枢密院房长和院丞之官,却有正五品的经历一人,正七品的都事一人。想来王宗彦当为其中之一。”《金史▪百官志一·御史台条》:“殿中侍御史二员,正七品,每遇朝对立于龙墀之下,专劾朝者仪矩,凡百僚假告事具奏目进呈。”金部员外郎,《金史▪百官志·六部条》,“员外郎,从六品”。《金史▪百官志》《诸转运泉谷等职条》,“都勾判官,从六品,纪纲众务、分判勾案”。《御史台条》,“监察御史十二员,正七品,掌纠察内外非违、刷磨诸司察帐幷监祭礼及出使之事”。复云,“监察御史凡八员,汉人四员皆进士”。此时王宗彦的官秩是从六品,因有“借紫”资格,或为正七品的郎官清要。在金第三阶段,王宗彦的职务是从六品的“奉直大夫”,实任正七品的“观察判官”,累迁正五品的“朝奉大夫”,赐五品服。河东北路是金代设在太原的省级单位,王宗彦结衔河东北路总判兵马,以 “掌纪纲观察众务,分判吏、户、礼案事,通检推排簿籍”,该是五品实职了。
王宗彦平生可称道之处,一是“竟以进士中保定(大)二年丙科”,其年他已三十九岁。行伍之家出了一个文进士,故撰志人用“竟以”言其事。二是在其仕路顺风顺水之时,以从六品的秩职出任平州(今河北卢龙)观察判官,当时的平州节度使皇族某“挟贵席宠”,强廹王宗彦进谒时下跪,宗彦以“幕官与太守同事,岂有跪见之礼”为由,拒绝了这一非份之礼,折了完颜皇族的面子,他当面不好说什么,而是借机生事。这成了王宗彦离开平州的原因,也成就了他不阿权贵的人生亮点。王宗彦皇统五年(1145)以疾终于官,享年五十岁,以此逆推,则生于辽道宗大安十年(1094)。他先娶延氏,无子女,继娶崔氏,生一女,再娶丁氏,生男王灌,官从八品下阶的敦武校尉。两个女婿,一个是正七品上阶的承信校尉张天益,一个是正四品上阶的昭武大将军虞嘉福(金初有丞相武州宁远−−今山西神池人虞仲文,此虞嘉福可能是虞仲文的子孙)。王宗彦及其子婿冠冕簪缨,可以“满堂笏”誉之。
王宗彦三弟王兴庆是武职中下级官员,他先以军功补正八品下阶的忠翊校尉,累迁至从七品上阶的忠武校尉和正七品的云骑尉。仕途不及其长兄,享年只有四十七岁,也是三兄弟中享年最短的。他卒于天德三年(1151)七月九日,算来比长兄小九岁。其妻郑氏生二女一男,长女适内供奉班祗候杜守道,也是八品左右的低级官员。次女则入空门为比丘尼。子王渥习进士举,应在西京太学中。
宗彦二弟王兴福,是王氏三兄弟中,官爵最显的一位,也是享年最高的一位,同时也是三兄弟中唯一有爵号和食采的官员,志谓其为“太原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按《金史▪百官志一•六部条》:“正五品曰县子,从五品曰县男……县子五百户。”王兴福“大定九年(1169)八月二十日以疾终于家”,“享年七十有二”,其年十月初三日葬于朔州鄯阳县孝义乡永平原。可知其生年为辽寿昌四年(1098)。辽金禅代时,他已年届而立。辽保大三年(1123),他曾通过父亲的关系,跟随任京官的长兄宗彦,做了天祚帝(辽亡后降为海滨王)的武职扈从。北辽萧德妃德兴年间(1122),还领过兵,做了禁军将领左承制(七品衔)。入金后,仍然充任武职,先官监朔州钱帛库,复为太子卫率府副率。据《金史》,东宫左右率府率是从五品,副率就该是从六品了。皇统元年(1141)承兄从六品奉政大夫(《宗彦志》作奉直大夫,也是从六品)荫,补换从七品上阶的忠武校尉,实职是西京路云内州(今内蒙东胜城)仓(藏)库使,秩从六品。旋迁至正六品下的武德将军,实职是西京路蔚州(今河北蔚县)军器库使兼知作院公守官(正八品),复调任西京路应州(今山西应县)军资库使,仍为正八品,但又高挂一个从五品的宣武将军。
尽管他得到了同乡、云中天成人(今天镇县)尚书右丞苏保衡的赏识,但他的仕途并不那么如意。正隆二年(1157),行将六十岁的王兴福自请致仕。为了表彰这种“世所未有”的卓然之行,还乡前朝廷格外开恩,加予他从五品中阶的显武将军武散官号,继而又重之以正五品下的明威将军号。回到朔州鄯阳老家后,他大扩其宅,广置田土。家僮千数,势比 “封君”。然而自己所享用者,却十分菲薄;相比之下,为乡党同族的赈济却务求丰厚。乡党共推其孝义,无不以其所作所为为规戒。遇事约请亲朋故旧,会聚游宴,他都能无论贵贱,等而视之。人有缓急不测之事,求上门来,无不应其所求。特别是正隆五年(1160),雁门关外大饥。老百姓多以草籽充饥,野有饿莩。王兴庆慨然出其仓中粟米,向百姓赈贷,“赖此全活者数千人”,在西京一带得“长者”之誉。真可谓贵而无骄,富而好仁,古之君子也。王兴庆先娶李氏,产子王涤,业进士举,先亡。继娶陈氏,亦先弃世,生一女二子,女适修武校尉(从八品上)李居仁,当时为平凉府新城镇商酒都监。其子王浃,官修武校尉(从八品上)、前武州下寨子商酒都监兼烟火;幼子王汭,保义校尉(从七品),时任蔚州商税同监。
二、墓志撰书人及书法
1、墓志的撰者、书者:关于朔州三王墓志的撰书人,《王宗彦志》所载最全。其云:“颍川张百世撰,朝列大夫前平阳府推官赐紫金鱼袋张崇书,征事郎、易州易县丞赵诛题额。”其三弟《王兴庆志》,虽只说其子“(王)渥以贞元元年十月五日之吉,将卜茔于孝义乡永乐之原,求铭于颍川张百世。曰先君掩圹有期,而玄堂之铭未立,惧无以垂后,敢以为请。仆既乐闻忠武公之为人,义不可辞”。知王宗彦、王兴庆二人都是金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十月五日重葬而立志。《王宗彦志》的撰文者为张百世,书丹者为张崇,篆额书者为赵沫。虽《王兴庆志》只说是张百世所撰,但观其志文形制及书风,书丹者、篆额者亦与《宗彦志》全同。《王兴福志》刻葬时间晚了十六年,葬时“弟侄等求公幽宫之铭于乡人魏宗元”,魏宗元遂为撰铭。魏宗元当是金中叶朔州地面的一位文章高手,魏姓也是朔州的大姓。十数年前曾见出于朔州城区的金大定十三年《忠武校尉魏遵砖碣》,其籍里为朔州城内魏宁街,生前为朔州录事参军,《兴福志》撰书人魏宗元与此人或为同族。
关于张百世,颍川(今河南禹县)人,前未署职官,当是一时名士,惜《金史》失记。篆额人赵沫是从八品上的征事郎和正八品的县丞,《金史》无迹。十数年前,我曾见到一种金承安年间的《(德诠)师塔铭并序》八棱塔铭,为“襄山逸人赵沫撰”,塔铭作者赵沫与宗彦、兴庆志篆额者应为同一人。承安五年(1200)撰铭距1253年篆额已四十八年。由此可知者有二,其一,赵沫为襄山人,金代襄山即今山西阳高境内的六棱山,襄山之阴为桑乾川及河北阳原地,金称襄阴,这就是赵沫的籍贯了。其二,此时赵沫尚在世,可见其享年之久。而自谓襄山逸人,则知其早已远离官场纷纭,假令他为王宗彦书志时三十岁以上,则为德诠撰铭时已七十大几了。书丹者张崇官职记为“朝列大夫、前平阳府推官、赐紫金鱼袋”。见于《金史》的张崇有二,一为辽双州节度使张崇,据《金史▪太祖阿骨打记》:天辅“二年正月庚寅,辽双州节度使张崇降。”同书《斡鲁古勃堇传》也说:“辽双州节度使张崇降,斡鲁古以便宜命复其职,仍令世袭。”天辅二年是1118年,早于贞元元年(1153) 46年,假如其为节度使是三十多岁,待书王氏墓志时已八十来岁。且二人官秩不合,入金后此张崇仍为双州节度使,是从三品,高于书志人张崇从五品的“朝列大夫”,可见彼张崇非此张崇。二为太常博士、贺高丽生日使张崇,据《金史▪海陵亮纪》:正隆六年八月癸亥,“以太常博士张崇为高丽生日使,萧谊忠为夏国生日使。”又《金史▪交聘表上》:正隆六年“八月,遣太常博士张崇为高丽生日使。”正隆六年为1161年,距贞元元年的1153年为八年。太常博士职级虽低于从五品的朝列大夫,却与所受使命相合,平阳府推官的实职是正七品秩。不过张崇还得到了“赐紫金鱼袋”的特殊待遇。按唐宋之制,三品以上服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服绯袍,佩银鱼袋。赐紫金鱼袋如同“赐紫”、“借紫”一样,也是三品以下官员的一种恩荣。
关于张崇,还有一则资料:据元人耶律楚材《弹广陵散诗序》云:“近代大定间汴梁留后完颜光禄者,命士人张研一弹之,因请中议大夫张崇为谱序。崇备叙此事,渠云:‘验于琴谱,有井里别姊、辞卿报义,取韩相投剑之类,皆刺客聂政为严仲子刺杀韩相侠累之事,特无与扬州事相近者。意其叔夜以广陵名曲,微见其意,而终畏晋祸,其序其声,假聂之事为名耳。韩皋徒知托于鬼物以避难,而不知其序其声皆有所托也。’崇之论似是而非。”楚材诗《鼓琴五十韵》有句云:“张崇作谱序,似是未为得。我今通此论,是非自悬隔。商与宫同声,断知臣道逆。” 王国维《耶律文正公年谱》将此诗系于金元禅代之1234年。汴梁留后完颜光禄命张研弹《广陵散》,复请张崇谱序,可见张崇在当时文坛的位置,尽管耶律楚材并不完全赞同张崇的观点,也无害于张崇的文名。谱《广陵散序》的大定年间(1161-1170)距书志的1153年又晚了十多年,张崇的官职也由从五品下阶的朝列大夫升至正五品上阶的中议大夫,合于情理。
2、朔州王氏三志的书法:《王兴福志》志文较长,篆额“故明威将军王公墓志铭”八字也算自然天成,寓巧于拙,志文书迹正面取势,横平竖直,宽博劲健,明显带有颜体楷书的特征,亦谓可观,但书丹人终归是民间书手,格调难言其高。张崇所书《王宗彦墓志》和《王兴庆墓志》却是金代墓志书迹的上乘之作。
唐代中叶以后,迄于宋辽金,墓志书迹的总趋势是,受唐太宗贞观书风影响的以二王体行书书志的逐渐减少,其间出现的武则天新字、唐玄宗隶书志文也成了一夜昙花,瞬息便逝。代之而成为主流的是宽博沉稳的颜体楷书。金贞元元年王宗彦、王兴庆墓志就是实例。我把张崇的这两件作品概括为,直承唐楷家数,宽博端厚,从容爽健,类颜而婉畅,似柳其平和。这就是说,王氏兄弟二志,既具有颜体楷书宽博雄浑的特点,又辅以二王小楷特别是大令玉版十三行的舒张秀逸之气。这便也成了明清馆阁体的先声。《王宗彦志》字数多,是大件,《王兴庆志》字数少,是小品。二志都好,但两相比较,小者似胜大者。大者失势乏力的字似多些,小者几乎是字字精到,力亏者殊少。
(1)博大、宽舒者。如《宗彦志》二行的“颍”,三行的“金鱼袋”,四行的“县”,十八行的“元”,二十行的“曰”,《宗庆志》六行的“施”,十二行的“先”等字,基本上是颜楷的结体和笔致;余如《宗彦志》六行的“侍”,“笃”,八行的“省”,《兴庆志》二行的“德”,五行的“骑”,六行的“治”等也是这样。有些字折笔圆转,竖钩隐而不出,如《宗彦志》四行的“赵”,七行的“诵”,九行的“明”,十行的“有”,十四行的“直”,《兴庆志》十一行的“而”等,也具备了颜体楷书的博大雄宏之势。
(2)平和稳健、沉着从容者。以沉着平衡为胜的,如《宗彦志》五行的“美”,二十四行的“朽”,《兴庆志》十行的“奉”,十一行的“举”;以捺笔疏朗秀逸为胜的,如《宗彦志》十行的“该”,十二行的“丧”,十六行的“畏”《兴庆志》七行的“爱”,九行的“史”,十行的“落发从”等;以饱满雄強为胜的,如《宗彦志》十四行的“大率”,《兴庆志》二行的“兴庆”,三行的“令”、“常侍”,五行的“大”,六行的“过”等。
(3)纵横取势、错落生奇者。首先是拉长字形,落落大度的,如《宗彦志》十行的“密”、“可”,十八行的“虞”等;其次是压扁字形,势促笔健的,《兴庆志》更多一些,如十一行的“吉”、“茔”、“郷”等;再次是右上欹侧,结束精悍的,如十二行的“玄”,十三行“请”、“公”等;第四是离合揖让,变化无穷的。如《兴庆志》十三行、十四行两个“铭”字,左右两部分前者离,后者合,出其不意;第五是偏旁或大或小,或放或收,或正或欹,生气顿见,如《兴庆志》,二行“善”(上右下左),七行“闲”(向左取斜势),六行的“节”(上缩下张)、“赏”(上宽下窄),十行的“渥”(左缩右张),《宗彦志》十六行的“振”(左退右进),十七行的“继”(左敛右张)等等。
二志的篆额,都是当时流行的小篆,皆为玉筯体,笔画圆润均衡,首尾畅达如一,藏锋敛芒,优美而典雅。《宗彦志》之“故朝奉大夫王公墓志”略胜于《兴庆志》之《故忠武校尉王公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