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建亭
(山西大同大学云冈文化研究中心,山西大同 037009)
摘要:大同观音堂现存十七尊辽代石刻雕像,观音殿正面为一尊六米多高的观音菩萨雕像,左右各塑两尊胁侍菩萨,观音菩萨前面坐一尊自在观音,观音菩萨背后塑一尊韦驮立像。观音殿左右两侧各塑四尊明王雕像。观音殿门左右两侧各塑一尊力士像。这十七尊雕像造型生动,神态各异,表现手法灵活,体现了辽代佛教文化的发展,也体现辽代佛教造像的特点。
关键词:大同观音堂 辽代 造像 雕塑艺术
一、大同观音堂雕像造型特征
大同观音堂观音殿内塑有菩萨雕像、明王雕像、韦驮雕像和力士雕像,雕像造型生动,表情各异,色彩丰富,体现了辽代佛教造像的特点。
1.菩萨雕像造型特征
大同观音堂观音殿内共有六尊菩萨雕像,观音菩萨塑于殿内正中处,是殿内最高的一尊雕像。这尊观音菩萨面为金色,头发呈深蓝色,头戴金色花冠,脑后发髻上系一条红色发带,发带左右对称,由耳后向两肩、两臂外侧垂下。面部雕刻端庄圆润,额头正中有一白毫,两眉细而弯,两眼目视前方,鼻梁高耸,双唇紧闭,两耳较长且垂于两肩。上身着金色披肩,胸前佩戴深红色璎珞,两锁骨处各系一金色长带,带覆于胸前,经两前臂向下自然飘落。两前臂曲于胸前,两手当心结印。腰间系金色腰布,下身着金色羊肠大裙,裙拖地,露出脚。
观音菩萨两侧各塑两尊胁侍菩萨,这四尊菩萨像左右两两相对。左侧第一尊与右侧第一尊、左侧第二尊与右侧第二尊雕像在脸型、着装、璎珞样式方面完全相同。
左侧第一尊胁侍菩萨,上身着红色右袒式袈裟,内着藏蓝色僧祗之。面呈金色椭圆形,额间有白毫。眼眉略向上挑,两眼微睁,直视前方。唇绘红色且为方形。胸前戴深褐色璎珞。两手于胸前结印。袈裟下部色彩脱落,衣纹皱褶以浅阴线雕刻。袈裟下部露裙,裙盖于脚面。
右侧第一尊胁侍菩萨,上身着绿色右袒式袈裟,内着红色僧祗之。这尊胁侍菩萨头戴金色花冠,面呈椭圆形。两臂内曲,两手当心结印。袈裟下端露绿色裙,裙下露出两脚。
左侧第二尊胁侍菩萨,上身着绿色披肩,披肩飘带大于两前臂,并向下自然垂落,内着红色僧祗之。胸前戴深红色璎珞。曲臂向前,两手于腹前结印。腰间系金色腰布,下身着裙,裙前佩三层呈U字形浅绿色裙带,裙拖于地,略露脚。
右侧第二尊胁侍菩萨,上身所着披肩在样式和色彩上与它所对的左侧第二尊雕像完全相同,内着藏蓝色僧祗之,下身除裙为蓝色外,其余部分如着璎珞、腰布、裙带在造型样式和色彩上与左侧第二尊雕像完全相同。
观音菩萨像前坐一尊自在观音,该雕像头发呈深蓝色,头顶处由金色发带系一高发髻,发带从脑后向前搭于两肩。这尊观音着褒衣博带式佛装,与云冈石窟第五窟主佛的着装样式相同。上身袈裟呈浅绿色,内着浅蓝色僧祗之,两肩披大红色披肩。下身着大红色裙,裙盖于两腿,两脚露出。左腿竖起并踩于坐台上,右腿盘曲。右手压左手,两手放于左膝上。
2.明王雕像造型特征
大同观音堂观音殿内共存有八尊立式明王雕像,它们分别为马头明王、无能胜明王、大笑明王、大威德明王、大轮明王、不动明王、降三世明王和步掷明王,这八尊雕像面容瞠目结舌,多头多臂,表情生动可怕。
观音殿内东侧的第一尊雕像为马头明王,该像为通身红棕色、三头六臂像,像高2.57米,像宽1.08米,像深0.78米,头高0.49米,肩宽0.43米。头部两侧为第一臂,两臂高举,左右对称,且等长,后臂长0.34米,前臂长0.33米。中间为第二臂,两臂等长,后臂长0.56米,前臂长0.31米,第三臂左右两臂等长,后臂长0.33米,前臂长0.28米。右腿长1.09米,塑于0.04米高的长方形台上。与马头明王相对的西侧第一尊雕像为无能胜明王,该像身体裸露部位除面部外,其余部分均为青色,它一面四臂,像高2.45米,像宽0.76米,像深0.76米,头高0.45米,肩宽0.47米。头部两侧为第一臂,两臂高举,右侧后臂长0.41米,前臂长0.30米;左侧后臂长0.53,左前臂长0.30米。中间为第二臂,右侧后臂长0.36米,右前臂长0.28米;左侧后臂长0.38米,左前臂长0.27米。左腿长1.09米,右腿略弓,塑于0.04米高的长方形台上。
观音殿东侧的第二尊雕像为大笑明王,该明王为通身赭色、一面四臂像,此像高2.47米,像宽0.85米,像深0.65米,头高0.40米,肩宽0.54米。身体两侧为第一臂,两臂对称,后臂长0.65米,前臂长0.34米。第二臂左右等长,后臂长0.58,前臂长0.33米。腿长1.08米,塑于0.03米高的台基上。
观音殿西侧第二尊为大威德明王,该雕像为一面四臂、通体深褐色。这尊明王像高2.40米,像宽1.03米,像深0.73米,头高0.50米,肩宽0.50米。中间为第一臂,右侧后臂长0.44米,前臂长0.32米;左侧后臂长0.41米,左侧前臂长0.33米。第二臂,右侧后臂长0.47米,右侧前臂长0.30米;左侧后臂长0.44米,;左侧前臂长0.31米。腿长1.17米,塑于0.03米高的台基上。
大轮明王为殿内东侧的第三尊雕像,该像为三面六臂像,像高2.30米,像宽1.30米,像深0.83米,头高0.35米,肩宽0.48米。右腿长1.07米。头部两侧为第一臂,两臂高举,左右对称,且等长,后臂长0.59米,前臂长0.31米。中间为第二臂,右侧后臂长0.57米,右侧前臂长0.30米;左侧后臂长0.58米,左侧前臂长0.31米。第三臂右侧后臂长0.46米,右侧前臂长0.33米;左侧后臂长0.44米,左侧前臂长0.31米。右腿长1.07米,塑于0.02米高的长方形台上。
不动明王为殿内西侧第三尊雕像,该像为通身赭色、三头六臂像,像高2.40米,像宽1.24米,像深0.80米,头高0.57米,肩宽0.52米。头部两侧为第一臂,两臂高举,左右对称,且等长,后臂长0.50米,前臂长0.35米。中间为第二臂,两臂等长,后臂长0.48米,前臂长0.30米。第三臂,右侧后臂长0.38米,右侧前臂长0.28米;左侧后臂长0.42米,左侧前臂长0.28米。塑于0.02米高的长方形台上。
观音殿内东侧第四尊雕像为降三世明王,该像为通身玄黄色、三面六臂像,像高2.53米,像宽1.14米,像深0.70米,头高0.66米,肩宽0.53米。头部两侧为第一臂,两臂高举,左右对称,且等长,后臂长0.58米,前臂长0.32米。中间为第二臂,两臂等长,且左右对称,后臂长0.60米,前臂长0.32米。第三臂左右两臂等长,后臂长0.43米,前臂长0.30米。塑于0.04米高的长方形台上。
与降三世明王相对的步掷明王为三面六臂像,像高2.27米,像宽1.07米,像深0.83米,头高0.46米,肩宽0.54米。头部两侧为第一臂,两臂高举,右侧后臂长0.58米,右侧前臂长0.33米。中间为第二臂,右侧后臂长0.44米,右侧前臂长0.35米;左侧后臂长0.48米,左侧前臂长0.33米。第三臂,右侧后臂长0.41米,右侧前臂长0.34米;左侧后臂长0.40米,左侧前臂长0.32米。右腿长1.18米,塑于0.04米高的长方形台上。
3.韦驮雕像造型特征
大同观音堂观音殿内的菩萨背后的韦驮像,头戴金色武士帽、身披红褐色铠甲,背对山门,面朝三真殿而立。脚下有一只0.42米高的蛤蟆,蛤蟆头向上,两脚朝下,塑于韦驮两小腿处及脚间。蛤蟆身体上的色彩已脱落,但隐约可见金色的痕迹。
4.力士雕像造型特征
观音殿门背后两侧各塑一尊力士雕像,它们头戴金属头盔,身着绿色铠甲,腰间系带。殿门左侧力士腰间系有龙形图案的佩带,右侧力士腰间系有虎形图案的佩带。两尊力士手中各持一法器,脚上着靴,为武士形象。
二、大同观音堂造像的演变
大同观音堂现存辽代雕塑有菩萨、明王、韦驮和力士四种类型,观音堂是观察和倾听众生疾苦的场所,观音菩萨在殿堂内成为主要供奉类型,起到教化和普渡众生的作用。明王在佛法界为消除邪恶而显化出来的身型。韦驮作为观音菩萨的守护神,为菩萨守护佛法。力士则是殿堂的守护神,为殿堂内的菩萨和明王护法。每类佛像根据自身在佛教界成道和传道功能的不同,在殿堂内将观音菩萨居中,左右塑胁侍菩萨,明王塑于殿堂左右两侧。该殿堂的建造和雕像的塑造与辽代大同地区的政治、文化和历史背景有着重要的联系。
1.雕像造型的自身演变
按密宗的理论,诸佛可显化为自性轮身、正法轮身和教令轮身三种身。所谓自性轮身,是诸佛住于自性之法身,即诸佛真身。所谓正法轮身,即诸佛为教化众生而显化为菩萨,以正法度人。所谓教令轮身,即菩萨受佛之教令而化现为忿怒威猛之形相,以摧伏淫刚众生之邪魔。诸佛三种身的具体配置情况,各经典中有多种不同的说法。
按密宗的理论,诸佛可显化为自性轮身、正法轮身和教令轮身三种身。所谓自性轮身,是诸佛住于自性之法身,即诸佛真身。所谓正法轮身,即诸佛为教化众生而显化为菩萨,以正法度人。所谓教令轮身,即菩萨受佛之教令而化现为忿怒威猛之形相,以摧伏淫刚众生之邪魔,此时忿怒威猛身形即教令轮身。一般所说的明王,就是这种教令轮身。诸佛三种身的具体配置情况,各经典中有多种不同的说法。
据《大妙金刚经》所载,五方如来(自性轮身)中的中央大日如来、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他们所对应的教令轮身即明王则是不动明王、降三世明王、军荼利明王、大威德明王。【1】又密藏记:不空成就佛、释迦牟尼、无量寿佛、弥勒佛所对应的教令轮身分别为步掷明王、无能胜明王、马头明王、大轮明王。
《大妙金刚经》说:八大菩萨现八大明王,【2】为八大明王的正法轮身。据《大妙金刚经》记:八大菩萨各各现光明轮,各现作八大金刚明王,以如来轮故尔时,金刚手菩萨现作降三世金刚明王,妙吉祥菩萨现作六臂六足金刚明王(大威德明王),虚空藏菩萨现作大笑金刚明王,慈氏菩萨现作大轮金刚明王,观自在菩萨于顶上现作马头金刚明王,地藏菩萨现作无能胜金刚明王,除一切盖障菩萨现作不动金刚明王,普贤菩萨现作步掷金刚明王。【3】
2.观音殿雕像的布局
观音殿内现存有17尊雕像,其中正中为一尊高6米多高的观音立像,立像两侧各塑两尊高2米多高的胁侍菩萨,观音立像前坐一尊自在观音,观音立像身后塑一尊观音化身的韦驮将军雕像,殿内东西两侧为八大明王立像,殿门两侧各塑一尊金刚力士,其殿内布局图如下:
|
|
|
韦驮 |
|
|
|
|
胁侍菩萨 |
胁侍菩萨 |
观音菩萨 |
胁侍菩萨 |
胁侍菩萨 |
|
无能胜明王 |
|
|
|
|
|
马头明王 |
大威德明王 |
|
|
自在观音 |
|
|
大笑明王 |
不动明王 |
|
|
|
|
|
大轮明王 |
步掷明王 |
|
|
|
|
|
降三世明王 |
力士 |
|
殿门 |
|
力士 |
观音殿雕像布局图
3.观音殿雕像与大同佛教文化的联系
辽是以契丹族为主的政权。907年,耶律阿保机当选为可汗。阿保机建国的过程,同时也是契丹社会变革和汉化的过程。他任用一些汉人作政治顾问,并在一定程度上接受汉族的封建制生产方式。【4】民族的统一与融合,为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奠定基础。随着辽代政治的稳定和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辽帝王对佛教的态度一代比一代狂热,。佛教的极盛,对辽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兴宗即位后,皈依受戒,铸造佛像,编刻大藏经,经常让名僧为自己说法,对僧人给以优厚的待遇,还授给高官。这一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佛教的政治地位,同时扩大了佛教的进一步影响。辽代统治者的崇佛礼佛政策极大的促进了佛教在民间的发展。自辽中叶以后,佛寺香火鼎盛,信徒遍及全国,从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壤。【5】虽然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稳定,但人民生活仍存在现实的苦难,为了减少精神的苦难,民间大兴寺庙。大同观音堂正是辽兴宗时期建造的庙堂,它成为百姓寄托精神压力的产物。
辽政权建立后,统一了北方的广大地区,在各族人民杂居的状况下,游牧民族传统的生活方式与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逐步结合。在辽统治的二百多年中,我国北方和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畜牧业在契丹族中占首要地位,长期的游牧生活使契丹族人擅长骑马,也为契丹成为马背上的民族奠定了基础。辽代的传统手工业有造车、马具、弓箭、渔具、陶瓷、制革等,随着汉族工匠大批进入契丹地区,丝织业和制瓷业也发展起来,并且带有一定的民族特色。大同观音堂是在辽兴宗时期建造,作为辽代核心地域的大同其佛教造像不仅在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上有着明显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而且在造像内容上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三、大同观音堂辽代雕像的造像风格
大同观音堂辽代雕塑艺术群是在石刻的基础上进行彩绘,它将圆雕、浮雕、镂空雕刻和镶嵌手法相结合,体现了民间佛教造像的艺术特点。
1.辽代大同地区佛教雕像的表现方法
辽代大同地区佛教雕塑艺术作品主要集中在华严寺的礴伽教藏殿,殿内雕塑全部为辽代彩塑,它是在泥塑的基础上进行包泥彩绘。每尊雕像比例匀称,雕塑面容丰满圆润,衣褶稠密。背光或镂空雕刻或以色彩勾勒,其效果极为精美。彩绘色彩艳丽,是大同现存最为完整的一处辽代雕塑艺术群。它雕刻精美,气势宏大,是云冈雕塑艺术的延续,体现了皇家佛教造像艺术在辽代的独特魅力。
而大同观音堂观音殿始建于1037年,在时间上仅比华严寺礴伽教藏殿晚一年,在空间上与云冈石窟相距8公里,但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却有很大差异。观音堂辽代雕像在石刻的基础上进行包泥彩绘,表现手法较为灵活。据碑文记载,该殿堂是由大众出资建造,属于民间造像艺术,因此,在表现风格上较为自由,与皇家造像艺术形成鲜明对比。
2.观音殿雕像的雕刻方法
通过对大同观音堂辽代雕像的实地考察,了解这十七尊雕像为整体圆雕石质造像,它们构图单纯、动态鲜明,每尊明王像正面及头部雕刻细致,背部雕刻相对简单。服饰雕刻较为概括。
浮雕按表现的强弱立体度可分为高浮雕和浅浮雕。大同观音堂明王雕像群高浮雕主要表现在每尊雕像的发饰雕刻上,如明王的怒发运用高浮雕的手法表现,菩萨的花冠、天衣、巾带、裙和裤运用浅浮雕的手法表现。
雕刻与绘画紧密结合,几乎各门类的造型艺术中都有“线”的表现。在石雕艺术中,线条始终是造型中的重要手段,人物衣纹的处理方面,体现了线条的功夫和魅力。大同观音堂石雕造像中部分衣纹的皱褶采用浅阴线雕刻方法,线条刚劲流畅,将雕像服装表现的极为真实。
在石雕艺术上运用镶嵌手法,主要集中在雕像眼睛的表现上,将黑色玻璃球镶嵌在雕像眼珠处,起到了很好的“画龙点睛”作用,从而使雕像更加生动。
大同观音堂观音殿内的十七尊雕像是在石雕的基础上进行包泥彩绘,与距它几公里远的云冈石窟第五、六、七、八等窟的彩绘雕像在手法上有相似之处。从现存雕像的面部及上肢彩绘脱落处可以看到,这十七尊雕像均为细沙岩石雕刻。面部和上身雕刻细腻;下身,尤其腿部雕刻粗狂,刀痕清晰。雕像包泥较薄,手法细腻,五官及手指等细致部分清晰可见。
四、大同观音堂辽代雕像的现存状况
大同观音堂自辽重熙六年建造后,于辽代保大二年(1122)金兵攻陷西京,观音堂惨遭破坏。明代万历年间重修。清顺治六年(1649)“姜镶兵变”,清兵屠城,寺庙又遭兵火,清顺治八年,兵部左侍郎佟养量出资在旧址上重修。其后据记载,清代康熙五十二年,乾隆二十八年,道光二年都曾进行过整修。殿内石像多为辽代遗物,因此它是契丹人民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2003年省、市政府又拨款进行保护性维修和美化绿化。
现观音堂观音殿内所塑的十七尊雕像保存完好,色彩虽有少许脱落,但大都位于雕像的膝部以下。寺内供品摆放整齐,前来参观的游客和祭拜者络绎不绝。
五、结束语
通过对大同观音堂碑文及历史相关资料的考证,认定观音殿内的十七尊雕像为辽代所塑,他们虽然历经战火,又多次重修,却依然体现了辽代民间佛教造像的特点。
大同观音堂位于云冈石窟沿线的东侧,优越的地域条件,为观音堂辽代造像的参考提供了便利,成为观音堂石雕造像群在造像和彩绘方面的摹本。大同观音堂观音殿辽代雕像是云冈石窟石雕艺术的延续,也体现了皇家崇佛思想对民间佛教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赖永海主编.中国佛教百科书·仪轨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月.P333.
【2】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编.中国佛教艺术[M].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3年9月.
【3】赵晓梅.中国密教大典[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8月.P624.
【4】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11月.P2.
【5】刘浦江.辽金的佛教政策及其社会影响[J].佛学研究,1996.P231.